学员天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培训 > 学员天地
从《您的声音》看基层之治
发布时间:[ 2025-02-25 ]
近日,反映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实践的纪录电影《您的声音》面向全国公映,引发社会热议。“接诉即办”改革为北京破解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一大抓手,也是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生动实践。一条热线牵动了千家万户,联结了群众与政府,让市民、诉求承办人员、政策制定者(立法者)三者之间实现了有机联动。千家万户市民发现问题向“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反映,形成成千上万诉求;承办人员接到平台派发诉求后,千方百计解决问题提供切实解题办法;政策制定者(立法者)通过分析诉求,科学调研,依据市民和诉求承办人员的反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接诉即办”体制机制,出台更贴合市民诉求的政策、法规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形成城市治理合力,有效提升了北京这座拥有21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实践的成功,为国内其他城市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北京模式”,为世界破解超大型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千家万户提诉求
“12345”市民服务热线平台作为联结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为市民直接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拓展了市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千家万户市民既作为城市治理水平提升的直接受益者,也成为城市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上的一大创新。
千家万户市民的诉求,最能体现群众的意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引用汉朝王充《论衡》“知屋漏者在宇下”一句,他明确指出,“要在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去办事,绝不能糊里糊涂办群众不满意、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倾听“您的声音”,了解市民诉求,是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意愿的最直接方式。自2019年“接诉即办”改革以来,北京市共接到市民和企业诉求逾1.5亿件。诉求类型五花八门,以《您的声音》中涉及的诸多诉求为例,有维护自身利益的,比如,人到中年的网约车司机希望晚上能有地方停车,年迈的老人希望老楼加装电梯,年轻的创业者急需企业孵化器;也有为了公共利益的,比如,外卖小哥路遇坑洼不平,于是拨打“12345”寻求解决。有些诉求容易解决,比如修缮道路,排道路积水;有些诉求需要反复协调,比如停车难,老楼加装电梯;有些诉求非常棘手,比如电影中一位社区书记这样描述自己接到的棘手诉求,“喜鹊也不能叫,青蛙叫也不行,只要蚊子咬我,我就得打12345,那我也看不住啊。”形形色色的市民诉求推动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走向深入,城市公共服务由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让城市公共服务进一步向群众实际需求靠拢,供给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大提升
一方面,市民诉求切实推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某些难解诉求、棘手诉求倒逼诉求承办人员千方百计想办法、解难题既推动了城市治理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也促进了接诉即办改革体制机制的完善。
二、千方百计解民忧
市民诉求形形色色,有些简单问题可以照方抓药,有些问题则不然,需要反复琢磨、因情施策,这既需要诉求承办人员付出极大的精力与耐心,也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有些诉求看似简单,诉求承办人员若只是针对市民所反映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仅治疗外在症结,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一定要精准把脉,以抽丝剥茧的耐心,找准问题所在,摸清诉求背后的各种因由,方能疏通市民心上的堵点,真正解决问题,让群众满意。在这种形势下,千方百计解民忧成为基层工作的一种新常态。
比如,《您的声音》中那位宣称要一天拨打三五次“12345”市民服务热线,要求砍掉她窗前的树的奶奶从社区工作人员接到诉求后的反应,以及他们的沟通中,可以知道她的诉求没那么简单,“太难了”,甚至可以说无解。电影主题曲《答案》中有这样一句歌词,“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但每一种连线都能被看见”,有时候,诉求人也知道的诉求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她需要的不只是答案,而是“群众有说话的地方”,只要是她的声音“被听见”,工作人员所做的沟通与努力,自然也能“被看见”。回到电影中来,奶奶窗前的树砍了吗?没有,但是问题却同样得以解决。因为经过社区书记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反复上门沟通、倾听,奶奶认可了社区的工作与付出。
民反复求助于“接诉即办”平台,无论是重复反映一类问题,抑或是不断反映某一区域的不同问题,往往都有其深层次原因。比如,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市民用几个锥桶占了一个车位,街道工作人员巡查发现后,顺手将锥桶移到一边。这个镜头在电影中一闪而过,看似轻描淡写,却与破解停车难困境的主题密切关联。根据统计,停车困难区域容易产生私装地锁、私占车位问题,该区域针对该类问题的诉求数量往往居高不下。表面上看,处罚私装地锁行为,取缔地锁,挪走占据车位的锥桶、杂物,这类工单即已解决,实际上仅仅这样做,占车位现象还是会反复发生,群众是不可能满意的。想要彻底解决这一类问题,首先要明白私占车位的根本原因在于车位紧张,居民的停车难问题一日没解决,私占车位的动机就还在,相关诉求也就会源源不断产生。为破解停车难困境,街道工作人员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等形式,化被动为主动,从被动接单到“向前一步”主动解决问题,积极联系对接周边区域,挖掘周边停车潜力,为辖区市民提供了车位。从千头万绪、焦头烂额,转变为千方百计想办法,千辛万苦解问题。在解决市民诉求的过程中,工作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在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实践中,有成千上万个类似于电影中社区书记、街道工作人员这样的诉求承办人员,他们不断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入职时许下的“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千方百计解民忧,助力城市治理水平提升。
三、千金一诺为人民
城市治理,尤其是超大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付出,更需要好的顶层设计,毕竟“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与基础。电影中,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成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因原有政策限制,老旧小区部分单元加装电梯工作陷入停滞。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北京市相关单位人员积极调研,综合考虑各方诉求,兼顾多方利益,调整了原有政策,既满足了加装电梯需求,也打消了之前反对加装电梯市民的顾虑。最终,停滞已久的加装电梯工作终于圆满完成。
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环,政策制定者(立法者)通过科学调研,借助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以及科研院所等智库的智力支持,从成千上万件诉求中,从市民与诉求承办人员的反馈中,梳理千丝万缕的联系,归纳总结,寻找共性,推动城市管理政策和相关法规的精准出台,这些政策、法规出台后,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增强了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他们的初衷正如电影中参与制定《北京市接诉即办条例》的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全面接诉,全面接诉背后其实就四个大字,人民至上。”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政策制定者(立法者)同诉求承办人员一道,用自己的奋斗与拼搏,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千金一诺。
六年来,北京通过“接诉即办”改革,以市民诉求驱动超大城市治理,极大提升了这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接诉即办”改革,将市民、诉求承办人员、政策制定者(立法者)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原则,彰显了“中国之治”的水平,为世界解决超大城市基层治理难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样本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北京模式”与“中国方案”。